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辽宁近现代翻译活动钩沉

来源: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4 02:3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翻译史源远流长,作为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翻译史各有千秋。要考察辽宁地区的翻译史况,首先应明确其历史分期。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我们可将辽宁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源远流长,作为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翻译史各有千秋。要考察辽宁地区的翻译史况,首先应明确其历史分期。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我们可将辽宁翻译史划分为两大板块,即辽宁近现代翻译史和辽宁当代翻译史。限于篇幅,本文仅论及辽宁近现代翻译活动。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辽宁的近现代翻译活动有必要根据政权性质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清末至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伪满洲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22。如此划分有助于客观呈现译人译事的历史面貌,有效避免泛泛而论。下文在追溯辽宁翻译发端的基础上,对这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辽宁翻译活动加以梳理。

一、辽宁翻译活动之发端

中国近代曾出现过梁启超(广东籍)、林纾(福建籍)、苏曼殊(广东籍)等文学翻译大家。在这一时期,辽宁地区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但也绝非“文化荒原”。其实,早在上述翻译大家之前,辽宁籍蒙古族小说家尹湛纳希及其兄长就开始了他们的文学翻译生涯。

尹湛纳希(1837—1892)出生于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朝阳市北票下府乡)的一个世袭台吉(清代对蒙古贵族封爵名)家庭,自幼受到蒙汉文化的熏陶,在蒙汉古典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为丰富自己的创作素材,他将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朱熹的《中庸》翻译成了蒙文。他的首部小说《一层楼》(成书时间约为19世纪80年代)充分借鉴了《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手法,该书显然与其研习和翻译《红楼梦》密切相关。除了汉文,尹湛纳希还学习了满文、藏文、维吾尔文、梵文等多种文字,为借鉴史料的方便,他花费大量时间将其中的一些典籍翻译成了蒙文,成为当时公认的语言大师。

尹湛纳希几位兄长均才华出众,除有大量诗作存世外,翻译贡献亦不可小觑:其长兄古拉兰萨曾用三年时间,将近百万字的《水浒》翻译成蒙文,为辽宁近代的翻译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五兄贡纳楚克翻译了为数众多的汉诗;其六兄将长达56卷的《朱子通鉴纲目》译成蒙文,成为一代文史翻译大家。

尹湛纳希及其兄长的翻译活动及成果,是我们迄今能查找到的最早的辽宁翻译文化遗产。尽管只此一家,却为辽宁翻译史的发展开了先河,功不可没。

二、清末至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05—1931)

1905年12月21日(光绪卅一年十一月廿五日),《东三省公报》在奉天(今沈阳市)问世,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国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报纸。该报由曾任上海《中外日报》主笔的谢荫昌主持,以“普及”为宗旨,“除著译、论说、翻译新闻概以明浅文字外,如每日论旨及各宪公牍之激发民聪者恭录原文外,另演京话于下,以期家喻户晓”[1]23。这种采用白话文的做法,打破了各地的官报模式。该报每期刊登翻译自不同国家的各类文章,于无形中促进了辽宁地区译事的发展。

同年,《奉天通俗白话报》创刊,这是辽宁最早的中文期刊,登载各种趣味浓厚的文学作品和翻译作品。虽作为民众的一种文化消遣,该刊许多内容不无革命倾向。此后(1910年)创刊的《奉天劝业报》在内容上较为激进,在刊物的诸多栏目中,始终有“译从”一栏,登载国外的消息和译文。

从1918年张作霖主政东北到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东北地区处于奉系军阀统治时期,文化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对创办报刊予以大力支持,在他主政的短短三年内(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几乎每月都有新刊问世,翻译文字得以经常发表。例如,张学良题写刊名的学术文化综合类月刊《民视》(1928年10月创刊),设有“论者”“学术”“译从”“文苑”等栏目,每期都载有一定数量的翻译作品。

1929年秋,东北大学附中郭维成、李正文等七名学生组建进步组织冰花社,并集资创办文学刊物《冰花》,得到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的高度重视。至1930年11月《冰花》被当局查封,该刊一共出版了20余期,每期都刊登相当数量的翻译作品,主要译有苏联和日本作家的进步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创办《冰花》的七名学生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伪满洲国时期(1931—1945)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炮制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长达14年之久,在强权和暴力的操控中,辽宁地区仍生活着许多以写作或翻译为职业的人,在各种势力主办的报刊上发表作品(译作)。

文学社团冷雾社是辽宁地区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由个人活动发展到社团形式的标志,它成立于1933年3月,借用《东三省民报》副刊版面,出版《冷雾》周刊,计100余期,是东北沦陷时期坚持时间最长的社团刊物。《冷雾》的主要撰稿人有金音、爵青等。内容以新诗为主,兼登小说和外国文学翻译作品。金音、爵青本身就是名噪一时的作家兼翻译家,他们从自身的忧郁体验出发,呈现了诸多忧郁的文学形象。这种“忧郁”溢出了单纯的生理疾病概念,而被赋予了精神抵抗的内涵[2]。虽然新闻舆论工具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把持,但由于文学和翻译的特殊性——大量的象征、比喻、用典给读者营造出一个想象的空间,所谓的“中国通”审查者一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品出其中的味道。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伪当局机关报《大同报》之副刊《夜哨》,第一期就出现了《国际歌》歌词译文[3]。当然,一旦发现“漏网之鱼”,统治者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夜哨》仅办刊四个月就夭折了。

文章来源:《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lnszxb.cn/qikandaodu/2020/0924/504.html



上一篇:辽宁普通话有声数据库的建设构想
下一篇:辽宁地区“咱们”的特殊用法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