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谈辽宁少数民族非遗音乐数字化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8 05:4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赤峰市考察调研,在观看了蒙古族英雄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充分表明了党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赤峰市考察调研,在观看了蒙古族英雄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充分表明了党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

辽宁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少数民族非遗音乐资源丰富。推进非遗音乐保护和传承,必须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创新方法,发挥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抢救、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一、辽宁少数民族的非遗音乐

(一)少数民族分布

辽宁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除汉族外,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670万,占辽宁省总人口的16.02%。辽宁省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6个满族自治县(新宾、岫岩、清原、本溪、桓仁、宽甸),2个蒙古族自治县(喀左、阜新),还有2个在省内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市(凤城、北镇市)。

(二)非遗项目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简称,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其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国务院从2006年起,先后四次公布了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名录,共1372项。其中,辽宁少数民族音乐有辽宁阜新的“东蒙短调民歌”和辽宁建平的“建平十王会”在2008年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中被选入。在辽宁省级的非遗名录中,也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分别是:第一批的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和岫岩满族单鼓;第二批的岫岩满族民歌和建平十王会;第三批的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和朝鲜族盘索里;第四批的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

(三)保护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调研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在辽宁的少数民族非遗音乐目录中,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传统音乐类目,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既保存了他们各自的传统风格特色,又相互交流、彼此吸收。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许多非遗艺术逐渐消失。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和传承濒临消亡的非遗文化[1]。

二、运用数字化手段传承与保护非遗音乐

(一)重要性

数字化时代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可以将我们的少数民族非遗音乐进行推广和传播。这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非遗的存在生态和人们对待非遗的态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运用手段

对于非遗的传承,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去抢救和保护,运用的主要手段有:

1.设立传承人,开创传承人培训班,其目的是活态的传承,师徒的传承,此手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将传统文化与市场结合,鼓励传承人与学校、企业、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业,此手段不仅可以让传承人与外界有效接触,发挥自身价值,其收入也可以维持生计。

3.运用数字化,利用当今网络媒体平台,创造条件、创新手段,使沟通更便捷通畅,更有利于当下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与认可[2]。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抢救、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三)数字化技术

当下,数字化时代,数据库、网站的建设几乎运用在每个单位或者公司中,而关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数据库建设可谓是少见。对于保护,我们现运用的手段有录音、录像、文献记载、师徒传承、改编再创作、成立研究会、进社区和高校等等。这些保护手段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没有做到采录资源的便捷与即时性,而运用数字化手段则会高效、便捷得多。

文章来源:《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lnszxb.cn/qikandaodu/2020/0918/491.html



上一篇:辽宁幽默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衍生品设计
下一篇:我是俺家的“小汉子”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